报告人简介
庞雄奇 教授
报告题目:全油气系统理论用于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盆地模拟技术原理及应用
报告时间:9:00-9:40
庞雄奇,1961年8月生,男,湖北崇阳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油气领域主题评审专家兼召集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学会理事、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石油学报》编委,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油气藏形成机制和油气资源量评价与分布规律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60余项。发现三类10个油气门限,建立了油气动力场成藏模式;作为合作者,与贾承造院士和宋岩教授一起提出了全油气系统理论并研发了定量评价技术。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6件、软件著作权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担任过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油气技术预测首席科学家、《Petroleum Science》主编、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专家、科技部深地重大专项跟踪专家,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杨进 教授
报告题目:中国海洋油气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报告时间:9:40-10:20
杨进,1966年生,二级教授、石大领军学者,国家一流专业“海洋油气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中俄能源联合研究院院长,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兼任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副理事长。1989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钻井工程专业,1996年获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硕士学位,2001年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大学做高访学者,2004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博士后。围绕海洋油气开发国家重大战略,带领深海工程团队长期从事海洋油气工程理论和技术研究,在海洋浅水建井、深水建井和作业安全控制的关键环节取得了创新成果。团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部分成果成为中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首部国际标准(ISO 3421)的核心技术内容,提升了我国海洋油气工程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海洋油气工程学科建设、理论创新、海洋经济、海洋权益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杰出贡献奖和孙越崎能源大奖。
关文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稠油开发对策
报告时间:10:20-11:00
关文龙,男,出生于1970年2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稠油开采重点实验室主任,企业高级专家。
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1991年7月-1998年9月在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稠油热采室内研究工作;1998年10月-2003年6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就读,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3年7月-2006年7月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稠油火烧油层机理研究及技术攻关工作;2006年8月-至今,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热力采油研究所从事稠油热采基础理论和基础攻关工作。
先后承担稠油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石油集团公司科技专项、中石油集团公司重大开发试验等项目20余项,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
闫霞 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深部煤层气多要素耦合控制机理、解吸规律与开发效果剖析
报告时间:11:00-11:40
闫霞,女,1984年生,山东东营人,博士,2011—2012年国家公派美国塔尔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3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一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 1%”“2024年度中国知网最具影响力学者”,入选2024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简称F5000)”2篇。2017年入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首批“青年科技英才”、2022年入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青年科技人才”,先后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优秀青年、直属机关青年岗位能手、科技创新团队等。担任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石油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煤炭学报》第三届青年专家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天然气工业》第二届青年编委、《煤田地质与勘探》青年编委及“煤层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专题客座副主编等。
长期从事煤层气及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深部煤层气开发机理与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主持或主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项,担任“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副课题长、任务负责人,“十四五”集团公司攻关性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常务副项目长,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1篇;参编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专有技术6项;主编发布ISO国际标准1部、行业标准3部、企业标准4部。
主持人
朱光有 教授
长江大学能源学部主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朱光有,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学报》编委,现任长江大学能源学部主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入才、中国发明协会会士、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石油集团劳模和工匠入才创新工作室;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侯德封奖、金锤奖、孙越崎奖等;被授予当代发明家、中国石油集团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年度科技人物“影响力科学家“称号、GSE杰出科学家奖等。
在ESR、AAPG、OG、CG、GSA Bulletin、3P、EPC、Fuel、Science Advances、Geology等发表论文380余篇(第一作者180篇),SCI收录170篇(第一作者100篇);被引用180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银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中国石油集团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特等和一等奖4项。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美国等国发明专利78件。制订国标、行标和团标12件。
朱光有教授担任《Organic Geochemistry》副主编、《天然气地球科学》副主编;《Petroleum Research》《Natural Gas Geoscience》《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天然气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石油知识》《地球科学》(中英文版)等刊物编委。兼任中国石油学会智库专家、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油气地球化学与成藏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非常规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北京发明协会理事,北京碳中和学会理事等。